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工作简介

    在校领导以及校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自1999年成立以来,无论是师资规模、学科建设,还是教科研实力,均得到了稳步的发展。我院始终以“科研型”教师群体的培养以及“层次性”科研平台的建设为依托,科技工作正呈现出显著的良性发展态势,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学院在2011年被评为江西农业大学“十一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第一、近五年取得的科研成果

    目前,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共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级科研项目18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

    (1)科技奖励

序号

第一完成人

项目名称

等级/年度

1

涂国全

南昌链霉菌新种产生的南昌霉素和梅岭霉素及其生物合成基因簇

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

2

涂国全

链霉菌702所产抗菌活性物质的研究

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一等奖/2010年

3

孔令保

丙肝病毒NS4B调控内质网应激反应研究

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二等奖/2010年

4

胡颂平

水稻重要性状的基因定位

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三等奖/2010年

    (2)专利

序号

第一完成人

项目名称

申请号/专利号

1

吴晓玉

一种伯克霍尔德菌生产冠毒素的方法及其发酵培养基

200710079842.0

2

吴晓玉

一种利用膜分离技术从发酵液中分离提取冠菌素的方法

200910186132

3

霍光华

复方木荷抗稻瘟病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200810070483

4

霍光华

滤纸片隔孔悬空孢子弹射法

200810070482

    (3)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情况

序号

主持人

项目名称

备注/获批年度

1

徐金库

叶酸配基给药系统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年

2

钟其旺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高密度SNP 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抗病相关QTL 分析——以黄鳝为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年

3

孔令保

内质网应激反应与丙肝病毒NS4B致病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年

4

涂国全

新农抗702对农作物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年

5

李昆太

维生素B12需氧合成关键酶CobG对脱氮假单胞杆菌异常氧代谢的调控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年

6

徐波

全局性负调控蛋白GlnR对短乳杆菌GAD调控机制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年

7

霍光华

杀稻瘟病活性木荷皂甙的鉴定及其对病原膜靶位的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年

8

魏赛金

链霉菌702所产抗真菌物质的化学结构的鉴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年

9

朱向东

酸叶胶藤特异次生产物抗白血病活性成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8年

10

郭美锦

重组毕赤酵母不基因型与培养表型特征相关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年

    (4)省级科研项目立项情况

序号

主持人

项目名称

备注/获批年度

1

程新

鄱阳湖藻类种群生态调查研究

省科技支撑重点项目/2011年

2

袁干军

阿扎霉素F5a及新型类似物的立体结构研究和大规模发酵制备

省科技支撑重点项目/2011年

3

孔令保

丙肝病毒NS4B诱导内质网应激反应的分子致病研究

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年

4

孙宇辉

新农抗702对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抑菌作用机理研究

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年

5

李昆太

单加氧酶CobG对脱氮假单胞杆菌产VB12过程中异常氧代谢的调控作用

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年

6

胡颂平

干旱胁迫下水稻光合速率主效QTL的精细定位

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年

7

霍光华

植物皂甙杀稻瘟病原功能强化及其制剂

省科技支撑重点项目/2010年

8

徐波

新型仿生亲和技术从人尿中纯化超高纯尿激酶

省千名科技人员入园入企项目/2010年

9

霍光华

木荷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年

10

孔令保

女贞子水抽提物抗丙型肝炎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活性成分研究

省科技支撑重点项目/2009年

11

李昆太

阿卡波糖高产菌株的定向选育及工业化发酵过程优化

省科技支撑重点项目/2009年

12

魏赛金

链霉菌702所产抗真菌组分提取、纯化和结构鉴定

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年

13

钟平安

东乡野生稻耐开花期低温冷害基因的克隆研究

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年

14

吴晓玉

冠菌素的发酵生产工艺研究

省科技支撑重点项目/2008年

15

吴晓玉

质膜流动性对冠毒素二元信号系统感应蛋白的影响

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年

16

涂国全

高效生物杀菌剂--红谷霉素免蒸生料发酵中试

省科技支撑重点项目/2008年

17

涂国全

链霉菌702所产抗细菌物质S2抗菌机制的研究

省自然科学基金/2006年

18

涂国全

基于多尺度与无线技术的新型生物杀菌剂生料发酵中试

江西省创新基金/2006年

    第二、生工学院科研工作的实施思路与措施                                                       

    (一)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以人才为核心带动学院科技工作的发展

    生工学院作为一个年轻的学院,建立之初时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严重制约了学院科技力量的发展。为此,我院加快推进人才的自我培养以及引进力度,不断壮大科研队伍。自2006年以来,分别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南昌大学、武汉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引进8名博士,并积极鼓励和支持本院教师进行深造,目前有9名教师正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正是通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有力的带动了我院在科研队伍、平台、项目、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二)优化教学设施和科研平台的建设,以实验室为载体促进学院科技工作的开展

    针对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领域应用型强的特点,为同时发挥教学、实训、科研的互动效应,生工学院2001年建有教学实训基地,并在2008年获批南昌市发酵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学院还建有完善的分子实验室以及物质分离提取实验室。正是这些实验室的建设,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本学院科技工作的开展。

    (三)统筹学科传统优势和新型研究领域,以科研团队为导向提升学院科技工作的竞争力

    生工学院在资源微生物的筛选及其产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上具有一定的传统优势,微生物学科是省级“十五”和“十一五”重点学科。但是为了适应学科的发展,学院在巩固传统研究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优化多样性的科研布局。为此,学院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设立了“资源微生物开发”、“发酵工程及分子生物学”和“产活性物质的植物资源开发”等三个团队。三个科研团队的建立,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科研专长,形成了稳健的科研队伍。

    (四)完善刚性和柔性的管理机制,以制度为保障规范和激发学院教师从事科技工作的行为和热情

    生工学院根据学校的科技政策、科研制度,各科研团队建立了刚性的管理机制,把教师的科研知识、能力、成果作为完成本职工作的标志,列为评优、晋职的重要指标等,通过“促”和“推”的策略让教师真正地、实质地去从事科研工作。在柔性的管理机制方面,为了激发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并提高立项率,本学院经常组织老师参与项目申报研讨会,共同研讨项目的选题和创新性。例如,我院2010年举办的“科技活动月”系列讲座中,有针对性的安排了《科学思维与科学实践》(涂国全教授)、《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与投稿》(孔令保博士)、《科学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徐波博士)、《从典型案例浅谈科技项目申报成功之道》(胡颂平博士)、《基于实验室自身条件与优势——如何将实验中的“点、线、面”融入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李昆太博士)、《药物研发与国家基金申请》(朱向东博士)等讲座。除此之外,为了扩大交流并拓展学院教师的科研思维,我院还经常邀请专家深入到院系作报告,例如邀请了曾晓春教授作《如何撰写国家基金》、 徐建平博士(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终身教授)作《微生物进化的模式、速率及机制》、木村良晴教授(京都工艺纤维大学)作《生物由来高分子材料的最新进展》、曹和平博士(美国农业部农业局南方研究中心研究员)作《重组蛋白纯化产量的提高》等报告。

    (五)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以企业的生产项目为切入点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工作应紧紧围绕区域发展需求,达到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为此,我院以企业的生产项目为切入点,坚持将科研工作与工厂生产实践相结合,在解决生产实际的过程中提升我院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真正做到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十一五”期间,我院立足自身科研特色,与四特酒业有限公司、江西绿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赣丰啤酒有限公司、嘉裕牧业有限公司、农科院微生物所、广东省微生物所、广东省农科院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了深入的合作。这些合作,不仅拓展了我院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而且成为了推动双方共同发展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