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

【专业特色】本学科现有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学等4个二级学科方向。在动物遗传育种,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的互作,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致病微生物作用机制,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功能性微生物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生物农药的病虫害防治作用机制,微生物发酵过程的优化与代谢控制,农业废弃物/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大型真菌分类、鉴定及分子系统学,植物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植物发育生物学,植物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与优势。为地方教育和经济发展特别是江西省生物类人才培养、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服务生命科学及相关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开展生物相关的教学、科研、技术及产品研发等工作能力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1、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2、掌握生物学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生物学学术前沿与发展动态,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独立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良好科学素养、自主创新精神。3、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身心健康,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生物学外文文献,具有国际视野,能进行生物学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

【发展前景】生物学是目前国际上发展最迅速、最热门的学科之一。本学科历史久、支撑多、基础好,潜力大,特色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1、聚焦学科前沿,提升综合实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一流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育力度。拓宽人才引育途径,建设一流学科团队。未来5年,学校将投入大量专项经费加强学科平台整合建设。进一步瞄准国际前沿,强化原始创新,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2、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推进科技小院和校企合作,加强专利等技术成果的推介,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学制学位】

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但一般不超过7年。

【师资力量】本学科通过加强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扩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鼓励教师海外研修等途径,不断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科研水平,目前已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特色鲜明、年龄结构合理、发展潜力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骨干教师5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哥廷根人文与科学学院通讯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江西省“赣鄱英才555”青年拔尖人才、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江西省赣鄱俊才、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等国家级或省级人才12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48人;具有博士学历及学位54人。 拥有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动物遗传学研究团队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20余名教师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高校访学。

【科研成果】近年来,本学科取得丰硕科研成果。在Nature等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290 篇。成功获批“猪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我省独立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重大突破。首次鉴别到宿主基因组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因果突变并阐明了机制。家猪育种专利技术“中芯一号”成为国际领先水平的基因育种主导技术,入选2021年江西省十大科技成果。

“山下长黑猪新品种培育及推广”项目连续三年入选江西省十大创新成果‌。“新型抗多重耐药菌天然药物的发现和联合用药的防细菌耐药研究”、“猪多肋性状的因果基因鉴别及产业化应用”、“特香型白酒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等成果分别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黄路生,男,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主任,德国哥廷根人文与科学学院通讯院士,德国洪堡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猪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家猪的遗传育种研究。在猪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机制解析及其分子育种的基础研究、技术创制、产品创造中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系统性创新成果。全面研究了欧美商业猪种及中国地方猪种的种质遗传特性,并阐明了家猪脊椎数量、肉的品质等经济性状的遗传机制,是国际上发现并鉴别家猪质量性状及复杂数量性状因果基因及其因果突变最多的专家。创建的大体格、多排骨、雪花肉、抗病力强基因育种技术获国际发明专利,达国际领先水平并对民族企业全部免费无偿使用,对国家种业破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基础研究上,组装了世界领先水平的分相、无盲区家猪基因组;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中国畜牧学科目前唯一《Nature》研究长文。在技术创制上,研发的家猪育种基因芯片“中芯1号” 国际领先,并在全国所有24个生猪主产省份推广应用,成为国家生猪种业“破卡”的主流技术技术保障。在产品创造上,培育的中系大体格山下长黑猪综合生产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全国创新争先奖。以第一主持人身份,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江西省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以及省部级奖励10项。以通讯作者在Nature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是国际知名动物基因组及遗传育种学家。




陈从英,男,博士,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先后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江西省“赣鄱英才555”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分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理事。主要从事猪遗传育种、肠道菌群与宿主基因互作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Microbiome》、《Gut Microbe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杨慧,女,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拔尖人才。长期从事畜禽遗传育种和肠道菌群基础研究工作。系统研究了肠道微生物与宿主遗传互作机制,在国际农业动物领域第一个鉴别到宿主基因组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因果突变并系统阐明了其作用机理。获得江西省“五四”青年奖章,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中国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社部“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西省“赣鄱俊才支持计划”等科研项目9项。在Nature、Nature Genetics、Frontiers in Immunology、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7篇。


吴晓玉,女,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江西省农业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实验室主任,南昌市发酵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江西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委员。曾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留学、访问。主要从事资源微生物的转化利用、酿酒微生物与发酵工艺、微生物菌种改良、微生物活性产物的分离提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科学研究类课题18项,发表科研类论文8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二等、三等奖6项,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张庆华,男,教授,博士,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江西省杰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江西省/云南省/大北农科技成果奖评审专家,江西以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江西省微生物学会理事、江西省生物工程学会理事,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江西农业大学“未来之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10项,企业横向课题5项。现为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国内外期刊的特邀审稿人,近年来先后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环境科学学报"等国内外主流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SCI论文37篇(JCR一区论文25篇),累积总影响因子达241.4,申请/授权发明专利6项,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荣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2项、指导研究生获江西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5篇、国家奖学金6人、省政府奖学金2人。


孔令保,男,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留联会理事会理事。南昌市动物病毒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江西农业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生物学硕士点负责人,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委员。先后在武汉大学、芝加哥大学、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分子病毒学研究。主持国家基金,江西省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课题近20 项。在Ebiomedicine 等杂志发表论文115 篇。授权专利5 项。排名第一获欧美同学会“双创”大赛奖1 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奖1 项和高校科研成果奖2 项。3 次受国外邀请并资助赴国外学术会议做报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Top 期刊)副主编,Science Signaling 等知名期刊审稿人。国内外基金、人才项目和科技成果奖评审专家。指导研究生4次获江西省优秀硕士论文,1 次获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胡殿明,男,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西农业大学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所副所长,江西省森林菌物资源综合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西农业大学食药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西农业大学食药用菌科研团队负责人,农业微生物种质发掘与利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领军人才,江西省杰青,江西省委组织部“百人远航工程”人选,南昌市科技领军人才,江西农业大学第五批“未来之星”。中国农技协赣州食用菌科技小院首席科学家,江西省食用菌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江西省菌物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真菌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课题 20 余项,在 Fungal Diversity,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95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专利28 件;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 1 部,主持省级精品课程 1 门,指导学生获各类比赛省级金奖等多项;获优秀教师、大北农教学标兵、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魏赛金,女,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高等学校第七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带头人,江西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终身会员。现任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生物教研室主任,微生物资源发掘与生物转化微生物资源研究团队负责人,江西农业大学应用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农用抗生素开发与利用、微生物肥料、木质纤维素的微生物降解机制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1项,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袁干军,男,中共党员,博士,二级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江西农业大学首席教授,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生态农业专委会常务委员、药食同源物质评价与利用专委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委员,《中国抗生素杂志》等杂志编委,江西省中医药产业产教融合战略联盟副理事长,江西省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药学会药物警戒专委会常务委员。江西农业大学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工程中心、生物与医药专业领域负责人,美国路易斯安娜立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访问学者,先后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主旨报告2次、口头报告3次。主要从事天然药物与微生物药物研究、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实践、细菌耐药的药物研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1项;第一获奖人获国际学术奖励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7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主编国家卫健委“十四五”规划教材和全国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第二轮规划教材《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


李志敏,男,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担任国家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江西省科技奖会评专家。中国微生物学会永久会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永久会员。主要从事合成生物学以及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酶学研究。主持86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江西省科技厅重大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江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及其他各类项目多项。指导本科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发表教学科研类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刘世强,男,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领军人才,江西省蔬菜体系瓜类蔬菜品种选育与栽培岗位专家,江西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带头人,江西农业大学年轻科研创新团队“植物功能基因及小RNA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2008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曾在农业部“蔬菜遗传与生理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2019-2020在美国田纳西大学进行访问研究,目前主要从事瓜类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挖掘与利用研究。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及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TAG、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近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


杨清培,男,博士,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大型样地监测与研究、自然保护区评价与管理等研究。任中国林学会竹子专业委员会理事和江西省林学会竹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江西省自然基金项目15项,认识了珍稀植物华木莲的濒危机制,并实施干预性保护、扩繁示范,恢复扩大了种群。同时,参与竹子新品种厚竹的选育与示范,建立示范基地5个,为竹产业发展做了积极的贡献。 在New phytologist、Journal of Ecology、Plant and soil、Ecological Indicators、生态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本。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荣获江西省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目,已培养研究生20余名。



【教学条件】本学科始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历经40 余年,为江西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成功获批猪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农业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实验室、江西省菌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种质发掘与利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应用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或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南昌市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南昌市发酵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南昌市动物病毒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南昌市食药用菌重点实验室等4个市级教学科研平台,江西农业大学植物功能基因与组培技术研究中心、应用微生物研究所、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工程中心、病原微生物研究所、食药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校级教学研究平台。研究经费充裕,充分保障研究生课题顺利开展。专业文献和数据库资源充足,可满足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科研需求。奖助学金100%覆盖,全额资助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实行学校-学院-学科点-导师分级管理制度,有完备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学位管理制度、导师选聘和管理制度,注重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制度建设。